台湾出版业崩盘的五年:最新统计合计大跌超过三成八
阅读: 284| 点赞:707| 收藏:261去年从(二〇一四)第一季开始,出版同业间就不断传出各种焦虑的耳语,业绩急冻、大退书、发行量下滑、谁又在调头寸、谁已经裁员缩编、某公司年终发不出来等等。焦虑只在人际网路传递,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别案例,或是普遍问题。
到今年一月,在国家图书馆发布的「台湾图书出版现况及其趋势分析」里,我们注意到国图报告了,台湾年度出版量连续两年衰退,今年是最近三年来出版量最低的一年(从民国一〇一年的 42,305 种,到去年的 41,598 种)的情势。三年来年出版量累计减少了七〇七种,衰退率一点六%。
这是第一个整体性的警告讯号。但它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微小的波动,距离产业危机非常遥远。且去年底博客来发布的「年度报告」更强调「今年业绩持续成长」。这让前述业界焦虑的耳语似乎只是某些经营不善者的困境,并不是产业整体的问题。
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甚幺呢?
还好台湾还有另一个特别的资料库,根据财政部营利事业家数及销售额资料库(简单说就是发票金额)的统计,书籍出版业(按税务分类标準是5813-11)这两年的图书出版业产值是:
102年 书籍出版 1,745家 26,995,482,000 元
103年 书籍出版 1,721家 22,692,176,000 元
出版家数少掉二十四家,而营业产值则衰退四十三亿元。年度成长率是负的十五点九四%。差不多就等于是衰退了十六%了。
如果是某一家公司业绩衰退十六%,这还算小事,但这是整个产业的发票产值的衰退,发票产值虽然不代表百分之百的产业收入,但当要比较前后期变化的时候,这却是非常準确的指标。这已经近乎是崩盘性的衰退了(想想股市要是大跌十六%,第二天媒体头条会用什幺字眼?)
不过财政部的税务分类标準经常变动,每次修订之后,前期比较就只能从修订年开始算,修订前的数字就藏在上一次修订的资料库里了。
我打算挖久一点,看更长期的趋势,以下是整合财政部第六次和第七次税务分类标準修订后相关产业的合併统计,产业分类名称不同,但从家数来看,应该变动不大。
换成图表可以清楚看到这是一个长达五年的持续衰退期,前三年缓慢,后两年加速崩盘:
合计五年来的衰退率总共是惊人的三八点二五%,接近四成,本来有一百块生意的,现在只能做六十二块。而且这既然是平均数,那显然有相当比例的公司衰退率会比这个数字更惨。
我相信这是第一次台湾出版业遭遇这种整体崩盘的经验,博客来报告的「业绩成长」,看起来对产业可能是个更糟的消息,因为虚拟通路在整体衰退中的逆势成长,意味着传统通路更悲惨的衰退。
面对这种接近腰斩的崩盘,业内应该如何因应,这恐怕没办法在本文说完,但关于产业统计的即时性,我还是要再次强调,请文化部把编製「出版年鉴」的钱省下来吧。不要再浪费这种钱了,现在出版年鉴是用今年的时间,统计去年的资料,但是在明年才会发布,这种时效性对产业情势一点意义也没有。
还不如老老实实好好跟财政部商量一下,怎样可以更精準地统计出产业的细部变迁。例如虚拟通路和实体通路的消长,例如纸书和电书的兴衰状况。这些目前看起来在财政部的资料库里面都不太可靠。
因为财政部发票统计资料库有个先天的盲点,发票统计只认定公司属于哪个行业,而不管公司实际的营收来源是哪个会计科目。以出版业为例,虽然税务分类里有「数位出版」类别,但对一般出版社而言,数位营收并不会专门成立新公司处理,以至于旧公司的数位新营收一样会归在旧公司的产业类别呈现。
财政部的发票资料库充满了挖掘大数据的潜力,但它距离商业世界的变化太远了。文化部如能以产业主管机关的角色,花力气跟财政部沟通如何正确反映产业变迁,这才能让产业统计有真正的价值。
研究旧闻的产业年鉴可以退休了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hristopher Michel
(更多老猫文章请看老猫出版侦查课)
(欢迎在脸书追蹤我)
上一篇:台湾出品!百分百透明手机 挑战不可能的全新手机未来~
下一篇:台湾出版产业真正的麻烦